方莉
襄陽城西門叫西成門,位于西街與襄陽西城墻交會處,與東門一樣,此處原有城樓一座,在近現代戰爭和城市道路擴建中拆毀,目前留有缺口和進城的道路。
很多人一聽,容易把西門的名稱聽成“西城門”,若我們知道了“西成門”的含義,就不會弄錯了。
西成,本義是秋天莊稼已熟,農事告成。《尚書·堯典》中記載:“寅餞納日,平秩西成。”孔穎達解釋道:“秋位在西,于時萬物成熟。”意思是說,西邊屬于秋天的位次,這個時候正是萬物成熟的季節,所以叫“西成”。唐代詩人高適曾在《東平路中遇大水》詩中使用這個典故:“稼穡隨波瀾,西成不可求。”在農業為“國之根本”的我國古代,莊稼成熟無疑非常重要,上關國計,下關民生。西成門與西城門,一個事關家國大事,一個僅僅是對方位的簡單描述,兩者不可混淆。
與“西成”相對的是“東作”。東作的意思是春耕。同樣,《尚書·堯典》記載:“寅賓出日,平秩東作。”孔穎達解釋:“歲起于東,而始就耕,謂之東作。”意思是說,一年的好光陰從東邊開始,這個時候就該耕作下種了,所以叫“東作”。李白有詩寫道:“顧余乏尺土,東作誰相攜。”東作、西成遙相呼應,反映了我國古代樸素的自然生態觀,成為人們命名東、西城門的常用名稱,如廬州古城門的東、西門就分別叫東作門、西成門。
“東作”“西成”雖遙相對應,但弊端是比較機械。襄陽城以“陽春”為東門,同樣表達了及時耕作的含義,又有一定的變化,而且陽春更給人以美好的想象,所以襄陽“陽春”“西成”兩座城門,雖然看起來并不對仗,但含義卻相關聯。
西門的內額是“西土好音”,其意義則來自《詩經·檜風·匪風》:
匪風發兮,匪車偈兮。
顧瞻周道,中心怛兮。
匪風飄兮,匪車嘌兮。
顧瞻周道,中心吊兮。
誰能亨魚?溉之釜鬵。
誰將西歸?懷之好音。
意為:“大風刮得呼呼響,大車疾馳塵飛揚。一條大道抬眼望,令我心中真悲傷。大風刮起直打旋,大車飛馳如掣電。一條大道抬眼望,令我心中真凄慘。哪位將要煮魚嘗?請借鍋子多幫忙。哪位將要回西方?請帶好信到家鄉。”
“西土好音”,簡單地說,就是誰要到我(位于西方)的家鄉去,請為我傳遞個平安信息,讓我的家人免于掛念。短短的四字匾額,表達的是思念故鄉、心懷家人的不盡思緒。更重要的是,這里所引用的《詩經》句子,成功地引發了多少文人墨客的詩情。來到襄陽的游子,登上襄陽城西門,觀賞著“峴山疊翠”“漢江鴨綠”的美景,油然興起“日暮鄉關何處是,煙波江上使人愁”的感慨,寫下了連篇累牘的詩詞歌賦,使襄陽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更增魅力。
(作者系拾穗者團隊成員、襄陽知名文史學者)
請輸入驗證碼